返回首页

白求恩志愿专家说丨张西峰:希望把患者的手术切口降到最小

2021-12-30  《云端》杂志 2021年12月刊

你的帮助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活,这是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事情,就像过去很多孩子为什么要学医?很多人都是在生命中得到过别人的救助。





张西峰很自然地把手搭在脊柱模型上,“这26个关节,我天天摸,很熟悉,不用看我就知道摸的是哪一个关节,很亲切的。”他的办公室布置非常简单,桌上细长的一根脊柱模型很惹眼,上面被笔画出了一道道蓝色的痕迹,不知道多少病人来问诊时通过模型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脊柱。


“我在一边做手术,他在一边刷手机”


“别怕,手术很轻松。”张西峰常这样“安抚”患者,这是真的。在他的微创手术中,患者甚至可以刷手机、看直播、双11“剁手”也不耽误。张西峰的微信昵称叫“脊柱小飞刀”,他也愿意叫自己“手术匠”。在做医生的二十多年中,他用微创技术治愈过20000多名脊柱疾病的患者,也是国内完成脊柱内镜手术最多的医生之一。


微创手术的“舒适度”,足以颠覆人们对于开刀手术“大动干戈”的印象。由于实施局部麻醉,患者能趴在手术台上刷着手机聊着天,医生站在患者腰部位置做手术,屏幕上显示着脊柱内部操作的区域。如果病人胆子够大,还能一睹自己脊柱的“真容”。曾经有位患者想要把手术过程直播给自己的儿子,张西峰答应了她的要求,“我们一边做手术,患者儿子在新疆的家里和她视频通话。”



手术现场.png


患者最欣喜的是在手术完成后很快能够下床走路,还能和手术医生们合影拍照。“在别的科这不可能,别的科做完手术麻醉病人肯定都在睡觉吧?”张西峰开玩笑说。


这样高舒适度的手术,病人的状态相对轻松,而张西峰却承担了更大的压力。“手术开口小,对医生的挑战很高。因为你看不到全貌,对于手术走向的判断,对病人可能发生风险的预判,以及临场的经验和操作手法的熟练程度,要考虑得非常多。”一台成功且对病人伤害最小的手术,如同艺术家倾注所有专注和灵感完成的一件艺术品。作为脊柱微创科医生,张西峰的成就感来得有些特别:“这台手术做得很漂亮,患者的切口很小,病人很快恢复正常生活。”大多数患者经过1个小时左右的手术,“躺着进手术室,自己走着出来,特别开心。”他们兴奋的情绪足以打动张西峰。


“做完手术,患者开心了,医生也很开心,你看这是多好的手术呀!”


看一眼左手大拇指,找到“自己人”


长着茧子的左手大拇指应该算得上做脊柱微创手术医生们的共同特点之一。


微创手术的器械要比开刀手术的器械更细更长,在内镜下固定它的时候,手一定要卡住,器械要卡得非常稳,因为微创手术可操作的空间非常小,大约一厘米左右,在这个范围里,器械一个很小的意外晃动都可能对患者造成损伤,张西峰每一次都要小心翼翼游走在神经边上。“你的手只要有一点不稳,碰到神经,可能后果就很严重了。”所以每次做手术一定要用左手大拇指紧紧卡住器械,一台手术一两个小时下来,左手都是僵的,左手大拇指回不过弯,需要用另一只手把大拇指关节掰一掰才能活动起来,时间一长,关节位置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像一枚印在手上的勋章,伸出手看一眼左手大拇指,就能找到“自己人”。


张西峰曾跟学生们逗趣:手术水平高不高,就看你手上茧子厚不厚。这话虽然不是百分百绝对,但微创手术技术的成熟,确实和一台台手术的实践累积密切相关。


义诊.jpg

不让学生上手术台实践,哪里来的后继有人?张西峰是有“野心”的,他希望可以多多培养学生:“其他方面我都不会和别人比较,唯独喜欢跟别人比学生数量,因为靠一个人的能力,能做的手术很有限。我每天很辛苦做手术,从早做到晚,一年能做到1000例就非常不错了,但如果你能教会10个医生,每人一年做到1000例,加起来就是10000例手术,所以我认为应该帮助更多的医生学习掌握我会的技术,才能帮助更多的患者。”


“老师一直在努力,学生要更努力,这个行业才会越来越好。”张西峰希望他的学生都能超过他,让左手拇指长茧的“自己人”越来越多,这是他的愿望。


长跑冠军


在学医这条路上,张西峰自认天资并不过人。甚至报考医学院也不是他最初意愿,高考后他本来想要报一个工程科,但父亲却给他改成了医学。心有不甘读了医学院的张西峰还想自学一个土木工程,结果一进入大学生活就“忘了这件事”,再加上学医之路实在辛苦,也挤不出时间再学其他,张西峰渐渐接受了现实,要好好把父亲替他选择的这条路走下去。


在大学里每天早上跑步锻炼身体的张西峰,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拿过两次冠军,还代表山西医学院参加山西省大学生运动会,拿了第5名。但张西峰说自己没有一点运动天赋。“我就是没有什么运动特长的人,但我的性格非常有韧性,我能坚持。每天宿舍其他人在睡觉的时候,我就去操场跑步,长跑特别累,每次跑到最后都想放弃,心想这是最后一次跑了,再也不跑了。但是每次跑完又特别享受,后来又坚持去跑。跑着跑就有了这种特长。”长跑习惯对他以后的工作影响非常大。


进入临床工作以后,张西峰把这种跑步的信念、做事风格带到了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压力、挫折,调节自己,坚持再坚持!遇到困难解决困难,这个事情就会做得越来越好。“人的一辈子为啥是个悲剧?因为哭着来哭着走,但是过程中可以把它活得很精彩,可以把它活成一段一段的喜剧。”


“身体还是原装的好”


面对疾病,苏珊·桑塔格曾在《疾病的隐喻》中说:“即使拥有傲人的知识,都无法对抗,不论是惊慌委屈甚至愤怒,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所以病人对医生的期待,有时候就像一个人对未来恋人的憧憬,在踏入医院大门前,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理想”医生形象:专业、耐心、温和、事无巨细、给出承诺,最好再带点幽默感,张西峰笑说自己应该“基本”符合这样的医生形象。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还是‘原装’的好。因为手术就是双刃剑,吃药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不做手术,就没办法正常工作生活情况下才不得不做手术,但是手术越小越好,要把手术的切口降到最小。” 张西峰想要把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术对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


张西峰教授讲解.jpg


世界上没有100%成功率的手术,张西峰也不例外,“最开始做微创手术的前四五年,我做200例手术中翻修了12例,好多是基础上的问题和认知的问题,因为当时技术条件达不到,你当时去做这个手术不合理,现在就合理了,现在的技术可以实现了。”


对临床医学来说,总结失败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事,张西峰在手术中如果遇到意外的状况,都会把情况记录下来,及时与同行进行分享。“虽然遇到失败当时的心情肯定沮丧,但是记住那些经验教训,继续钻研避免再次失败更加重要,更有意义。”


行医是很享受的事


美国医生特鲁多(1848-1915年)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行医不是一种单纯的交易,很多时候更带着一种使命色彩。中国人自古对于医生就有“悬壶济世”的期待,医生与慈善、关爱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背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做新时代的白求恩引领着医疗从业者投身公益。张西峰作为其中一员,经常和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微创脊柱专委会的志愿医生们,开展“白求恩·微创脊柱公益行”活动,赴偏远地区进行爱心义诊和手术援助。“虽然大家平时很忙的,日常工作、科研、带学生、查房,但是只要有这种公益活动,每个人都非常踊跃参与,都想通过自己的医疗行为帮助到这些有困难的、贫穷的患者。你的帮助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活,这是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事情,就像过去很多孩子为什么要学医?很多人都是在生命中得到过别人的救助。”


张西峰的爱人同是医生,也经常参加公益医疗活动,“我爱人比我还忙,经常我回家了,她还没有到家”。多年来他们彼此默默支持又互不打扰,各自全力以赴做自己高兴的事情,孩子也非常懂事,但张西峰还是觉得自己对爱人和孩子有所歉疚。


他很认同《论语》里的圣人哲学。“希望大家都活得很好,我们无论见到什么样的人,只要他们需要帮助,我们都愿意帮帮他,做了以后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张西峰眼中行医不只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件积善成德的事,更是让他很享受的事。


张西峰医生.jpg

本文转载自:《云端》杂志 2021年12月刊

原文标题:《“手术匠”张西峰:希望更多人了解我的工作》


志愿专家说-张西峰.jpg

返 回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1510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52号太平金融大厦11层1101  邮编:100084

电话:010-88115501  传真:010-88115501转801  邮箱:contact@bqejjh.org.cn